TFT-LCD技术刚站稳脚跟,OLED技术就开始跃跃欲试,此外还有QD-LCD、QLED、Mini-LED、Micro-LED等各种新型显示技术开始展露头角。QD-LCD、QLED、Mini-LED、Micro-LED,这些显示巨头们争相布局的技术到底是些什么鬼?本文小编给大家作简要介绍。
Mini-LED
先说说Mini-LED技术,Mini-LED在平板显示领域应指次毫米发光二极管(Mini LED)。Mini LED技术是把显示屏侧边背光源几十颗的LED灯珠,变成了直下背光源数千颗、数万颗,甚至更多的灯珠。据测算,一台55英寸电视的背光单元(BLU)需要约40000个mini LED,一台智能手机面板约需要9000个。
Mini-LED技术只是一种对现有的LCD显示技术的背光提升技术,它大幅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色彩效果,以及对比度,但同时显示面板成本也会随之大幅提高。目前市面上还没有mini-LED的量产产品,据网上消息,2018年可能会有量产产品推出。
Micro-LED
说完Mini-LED,再来说说Micro-LED。简单来说,Micro-LED相当于户外LED广告牌的缩微版,即将一个个LED灯通过半导体技术集成到半导体芯片上,形成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阵列,每一个MicroLED 就是一个像素,可单独驱动点亮,像素点距离在微米量级。
由于Micro LED 是一种自发光技术,其优点包括低功耗、高亮度、超高解析度与色彩饱和度、反应速度快、超省电、寿命较长、效率较高等,其功率消耗量约为LCD的10%、OLED的50%。而且从结构上讲,Micro-LED比TFT-LCD,以及OLED要简单很多。
在生产技术上,其Micro LED Display综合TFT-LCD和LED两大技术特点,在材料、制程、设备的发展较为成熟,但也有几个关键生产步骤有待突破。
由于Micro-LED技术产品规格远高于目前的TFT-LCD或OLED,目前以苹果为代表的巨头正在大力研发该技术及产品。
QD-LCD
说完LED发光的,再来说量子点发光。量子点是一种无机半导体纳米晶体,通常由锌、镉、硒和硫原子组合而成,其结构由内到外分为核、壳、配体三层。当受到光或电的刺激时,量子点会发光,光的颜色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决定。在理想状态下,通过控制量子点材料直径的连续变化,可以得到接近自然光的连续光谱效果。
所谓QD-LCD,即是量子点薄膜应用于传统液晶屏幕中,以量子点技术来取代蓝光LED光学封装材料中的黄色萤光粉,来增幅色域和亮度。蓝光LED 背光源发出的光经过量子点膜转变成红色和绿色,实现全彩显示。QD-LCD技术是对LCD 显示技术的一种改进,本质仍旧是背光源下的LCD显示技术。3M和Nanosys联合开发的量子点膜已经应用于LCD显示领域,并可以实现全彩显示。
量子点膜最大的优势是可靠性高,可以兼容LCD 传统的背光结构,只要用蓝色的LED 替代掉LCD 中的白光源就可以完成显示面板的改造。QD-LCD 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TFT-LCD 的产线进行生产,可以降低生产的成本。
QLED
基于电致发光特性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,利用量子点在电驱动下的自发光作为显示基础,将量子点材料本身作为二极管的发光材料,实现图像显示。其结构与OLED技术非常相似,主要区别在于QLED的发光中心由量子点物质构成。QLED技术具有对比强烈、节能、视角广、色彩饱和度高等优点,产品更加轻薄,是一种十分有发展前景的显示技术。受限于相关材料和工艺研发,目前QLED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。
都说当今显示技术已经进入战国时代,到底哪种技术能成为一代霸主,我们拭目以待。